Quantcast
Channel: Rox
Viewing all 5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太阳系攻略@生物加分

0
0

今年春天我订了Snowberry Everyday Broad Spectrum SPF 15/UVA 3 Star和Active Outdoor Broad Spectrum High Sun Protection SPF 30两款防晒,都是使用ZinClear技术的产品,到目前为止,只有这类物理防晒产品用起来不会囧死他人。

Snowberry品牌来自新西兰,理念上各种天然无添加,植物原生态(魔戒电影中New Zealand壮美山河带上花花草草的镜头灵异飞过脑海),SPF15这款是普通的日霜,适合每天使用,UVA防护力为3颗星,PPD大约是8;SPF30是新品,适用于脸和身体,官方未公布UVA防护指数。两款产品使用的均是在甘油三酯中分散小颗粒氧化锌的ZinClear IM50 CCT,过去几年我用过Sircuit Skin和DermaQuest使用ZinClear技术的防晒也是这种原料,透明度确实还好,抹很多也不会明显泛白,只有特别光源下仔细看会看到有点白迹,可以忽略。

Snowberry Everyday Broad Spectrum SPF 15比较吸引我的地方是除了用传统的紫外线反射颗粒保证防护力,还添加了多种可能性的“生物防晒剂”——Helioguard 365、DN-Age、Tego Galanga、Dermotec UV、Tocobiol SF,这种配方思路也同Sircuit Skin和DermaQuest,物理颗粒是基础,刚性的,防晒产品的底线原则,复合生物防晒剂提供了多种额外可能性保护,我非常喜欢这种风格的产品,如同物理化学混合配方的防晒一样,“生物防晒剂”现在虽然还不能取代传统防晒剂,但它是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

Helioguard 365本身是一种出色的紫外线吸收剂,不同于1789、Tinosorb这种化学合成酯,它提取自红藻Porphyra Umbilicalis,天然有机品牌最能接受这种原料来源,吸收300-350nm波段的UVA II,添加量不需要太高,化学性质稳定,Sircuit Skin Sol-Avert SPF30中也使用了,这也是我前年把最佳防晒给它的一个小小原因;Tego Galanga是一种天然的肉桂酸酯,和OMC功效类似,可以认为它就是提取自Kaempferia Galanga的OMC,吸收280-320波段的UVB,峰值和波段都与OMC类似;Dermotec UV的化学名是Ethyl Ferulate,吸收UVB与UVA II波段,峰值为324nm,对UVA和UVB都能提供良好的防护力;Tocobiol SF来自太阳花油,含有αβγδ四种天然结构的生育酚复合,可以减少紫外线造成的炎症;DN-Age就是翅荚决明叶提取物,欧娘娘家多款防晒产品中都有使用,理论上用于减少DNA结构损伤。

可以说Snowberry SPF15这款日霜,是一个打擦边球的Hybrid Formula,这些“生物防晒剂”并不像光解酶或拟南芥提取物那样,以激活细胞自身的某种机制对抗DNA伤害,而是一些直接可以吸收特定紫外线波长的物质,当然这款产品中还添加了多种抗氧化成分复合,以实现理论上的全方位的保护。SPF 30那款加大了ZinClear的浓度,对应的减少了一些“生物防晒剂”,保留了DN-Age等。

可作为“生物防晒剂”的物质种类繁多,类黄酮中的木犀草素、芹菜素、黄芩苷等对UVA和UVB都有极强的防护力,酚酸类的咖啡酸和绿原酸也具有这种功效,类菌胞素氨基酸也是代表,Helioguard 365就属于这种物质,多来自于海洋生物,有些物质的防护力还挺强,对于孕育生命的海洋和大自然,除了知道La Mer和Sisley,还应该记得这些来自海洋和植物中的防晒剂,它们代表着未来。

紫外线滤光剂和颗粒反射剂为防晒产品提供了刚性的可行性,但是问题也很突出,防晒产品算是各类护肤品中最不好“用”的,通常是多种不舒服,搓泥浮白倒拨干油亮粘腻骚痒沾灰薰眼,涂抹了防晒的部位还不能去反复触碰,怕影响成膜分散等。一个产品中添加了百分之十几至二十几油溶性气味不佳又不丝滑清爽的合成酯或粉体,就算工艺做上火星都舒服不到哪去,用感是最影响防晒为大众接受的一个原因,所以我现在对防晒的建议是,愿意用就用,不愿意用就选择其它物理保护措施,涂抹的防晒产品也非必须,太阳镜、口罩、太阳帽、太阳伞、围巾都可以帮助阻挡紫外线,头发留长点也能挡些阳光。

生物防晒剂为防晒产品在刚性的可行性之外提供了一些弹性的可能性,有些防护效果并不确切,只是有可能,目前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帮助减少紫外线伤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防晒产品对防晒剂的硬需求,这或许会让产品的肤感稍微好一些。

PS:防晒霜中只使用纯氧化锌颗粒为硬防护的产品,可能会因氧化锌的颗粒大小、工艺、分散以及氧化锌本身的反光率问题,不能达到理想的防护力,反复多层涂抹或与其它产品叠加或许是更加理想的方案。与二氧化钛或其它紫外线滤光剂复配仍是最理想的配方原则。

此观点不代表我肯定任何相关产品的功效,所有涂抹类产品在功能实现方面仅提供了有限的可能性。


短篇小语.δ

0
0

润肤油的可玩性很大,单一的油很难满足各种肤质的要求,可以把不同的油调和在一起使用,基质喜欢清爽一些的可以用霍霍巴油和/或葡萄籽油,加入一些质地丰润的油,喜欢厚重一些可以用甜杏仁油和/或小麦胚芽油,加入一些质地清爽的油,用的时候在手掌中调和,不建议拧开瓶子相互倒来倒去,以减少接触空气,我自己将摩洛哥坚果油与鳄梨油混用,今年冬天仍然觉得太滋润了,应该用回葡萄籽油;

这类调和油除了可以作润肤油,还可以用作刮胡油,特别是基质厚润一些的油更适合,在剃须泡前打一层刮胡油,这种用法非常舒适,油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剃须后的灼热与疼痛,但软化胡须能力欠佳,剃须泡可以更好的软化胡须,减少刀片刮擦伤害又不如刮胡油,1 + 1 > 2,缺点是很废刀片;

近两年我对SPA仪器和专业医美仪器的软件系统进行了一些研究(从系统集成的软件部分去探究设备原理是我的专长偷笑),包括参数设定、数据库、系统中断和函数调用等,从中受到很多启发,重新把如新Galvanic Spa仪器拿了出来,按照我理解的方案,搭配其它产品(如新的也行)设计了一套不同于官方的方案,用于改善颈部和脸颊部位的紧实,肉眼可见的效果居然还不错,可是我不能肯定效果究竟是怎么得来的,所谓方案理论合理但原理极度不明;

前段时间参加了一个探讨互联网经济和社交经济等方面的活动,活动完之后我悟出一个有趣的结论,最大众的消费者对于信息只能知道而无法判断和利用,说简单一点,某专家写了一篇矿物油有害的文章,另一个专家对应写了一篇矿物油无害的文章,大众看了这两篇之后,仍然不知道矿物油究竟有害无害,不是所有人的知识都足够到能支持自己去判断两个完全不同观点,如果其中夹着更多专业名词和图表,那么这种问题就更加明显,大众对这类信息的划分是“专业”,而非“有用”,实用中更难以掌握和灵活发挥。这个现象不独中国,全世界都是这样,包括国民教育程度很高的欧美日本,也包括索马里和刚果。对于美容消费群体中什么信息“有用”呢?就是直接告诉大家“好用,特别好用,好好用,好闻,用着舒服”;

最后长叹一下中国的造假和山寨,涂抹类的产品假货多到超乎我的想像,若不是亲眼见到真不敢相信,简直~!@#¥%……&*()——+,最神奇的地方是有些假货能把质地、香味、剂型和肤感做的跟真的差不多,它背后一定有高人指点参与,听业内人士说注射用的假针剂也多到超过真品的市场占有率……

All About Repair(14)

0
0

几年前,一位朋友去日本旅行回来后告诉我,她接触了日本一些上了年纪的女性说自己使用某些药厂生产的含有EGF表皮生长因子的保养品来抗衰老,而且觉得有效,这让我对EGF类产品重新关注起来,2011年我写了[拍拍水养养皮],是我再次关注EGF在保养品中应用的开始。

EGF/Epidermal Growth Factor用在保养品中有段时间了,早些年商场里还能见到Marjorie Bertagne曼诗贝丹就是主打这个活性物,后来RéVive名噪一时,再后来SkinMedica TNS系列和郑明明的基层因子修护系列渐为人知,日本药厂出品的含有EGF的产品容易见到的是Pele Grace Mahina精华,还有b.glen品牌,都是含有表皮生长因子或生长因子复合的产品,TNS/Human Fibroblast Conditioned Media宣称是多种稳定的生长因子复合,AQ Skin Solutions后来也推出了使用Human Fibroblast Conditioned Media的产品。

表皮生长因子EGF是由53个氨基酸组成的一种小分子蛋白或单链多肽,分子量为6000道以上的大分子,在皮肤保养上属于化妆品厂商和一些皮肤科医生宣称有用,而理论上存在争议的活性物,现有的在皮肤上的应用研究多集中在如免疫性皮肤病、烧伤、烫伤、灼伤创面组织修复及牙周炎等治疗方面,相关产品用于一些剥脱性激光术后,促进创面的愈合,我对EGF类药品和适宜术后用的保养品在这个功效上执肯定态度。

大分子并不是EGF最大的问题,有创面或微创伤它就可以直接作用了,与细胞膜表面的EGFR受体结合即能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细胞信号,也不一定非要透皮,能适度调节角质层就非常不错了。EGF具有促进细胞有丝分裂以及糖、蛋白质、DNA、RNA合成的功效,对细胞的分裂增殖有比较确切的作用,在安全限定的浓度范围内用于美容并无不可,比起果酸和维甲酸等促细胞分裂的成分,几乎是零刺激。可是EGF在实用中却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后来看了一些药品类的研究资料,发现就算产品中添加EGF类,在实际环境中很难保活。

油脂和乳化剂、脂溶性维他命、高浓度酒精、某些防腐剂、环境高温等都能使EGF变性,实验室给我的EGF样品都是使用药品级高硼硅玻璃瓶存放,全程低温储存运送,这可能是避免容器本身含有杂质对EGF产生影响。涂抹在皮肤上,皮肤中或创面的蛋白酶也会破坏掉EGF,含有EGF的产品应该是缓释型或有稳定保护剂的配方,最好是凝胶剂型,凝胶剂型可以避免油脂和乳化剂,缓释型或有稳定保护剂配方中的EGF不会一次性释放出来,以防止EGF被蛋白酶水解掉。综合这些因素,我觉得含有生长因子类的霜膏剂型产品可能有问题,这类产品多含有油脂和乳化剂,但也不排除使用了包膜工艺与保护剂,理论上凝胶或水凝露剂型的产品更好。

Rhonda Allison Growth Factor Serum和Bioeffect EGF Serum产品是凝露剂型,完全无乳化剂,含有微量酒精,我询问过两家公司,酒精浓度均低于1%,回复都是低于此浓度的酒精不会影响EGF活性,并且在产品中使用了稳定技术;两个产品都是甘油基底,Rhonda Allison的产品含有微量精油和苯甲醇为防腐剂,Bioeffect则完全无油无任何防腐剂,我认为它更适合用于剥脱类激光术后使用。

SkinMedica TNS Recovery Complex和AQ Skin Solutions Active Serum不知道应该归为什么剂型,它们含有苯氧乙醇与苯甲酸酯类防腐剂,两家均声称自己的产品是Stabilized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natural messenger proteins。RéVive和muNoage系列产品配方复杂,muNoage我写过它的化妆水,原则上避开了很多可能影响EGF的物质,但是其它产品中到底能不能且如何实现保存EGF的活性我不知道,再一方面,这两个品牌的产品是多种活性物复合,就算有效果也不能确定是哪种活性物产生的。而这恰好牵涉到了另一个问题,单一生长因子的作用可能不如复合生长因子(如KGF、TGF-β等)在一起协同作用明确,像muNoage和Bioeffect 30 Day Treatment的产品中添加了几种生长因子复合,理论可行性更好,我想所有用EGF的品牌,配方的时候都会首先考虑保活,包括药品也是这样。

由于EGF理论上能促进表皮细胞分裂增殖,且有抗炎功效,我认为这在激光术后恢复期的“黄金72小时”中,对缩短炎症周期有帮助。如果日常使用中它能发挥作用,会对改善角质层薄弱和促进黑色素代谢上有帮助,甚至是细小的静态纹!争议是学术上的事,这类含有生长因子的保养品,实际使用中很多反馈是有用的,包括皮肤纹理、肤色、细纹和耐受性方面,哪怕含有单一EGF的产品,都有不同有效的反应。

生长因子类现在还用于一些抗脱生发类产品中,Nanogen Serum VEGF中也添加了一类生长因子Transgenic Barley sh-Polypeptide-9 & Hordeum Vulgare Seed Extract,我怀疑它和Bioeffect的原料供应商是一家,水凝露剂型的产品,这种剂型对于有脱发的困扰的头皮是最为理想的,我推荐给身边有脱发问题的人使用过,实际效果可比美DS Lab Spectral.RS甚至更好一些,它也是多种活性物复合,无法确定单一生长因子在其中的作用,就是整体效果还不错,但不可能完全恢复生发,用的时候毛发生长的速度和密度都还可以,停用又打回原型,所有的抗脱产品都是这样。

我自己这两年也使用了几种EGF类产品,用于剃须后护理,刮胡刀片对皮肤表面的刮伤也有细小创面,有时候直接刮破,试试看是否可以借助EGF加速愈合,效果呢,AB对比——半边脸用半边不用,或半边脸用其它须后护理的产品,EGF类产品多数时候更好,肉眼可见的表现是剃须后的发红退去的稍快一些,伤口恢复速度无从比较,我不可能故意刮破几处然后涂抹不同的东西进行对比。几年前我用过国内医院产的EGF护肤品,它会让我长痘,后来我把这个产品给了另一个长痘的朋友使用,他用了却可以帮助痘痘很快消退,对于含有EGF的产品在痘皮上是否可用,我没有任何建议,可是我非常不建议从任意渠道购买使用冻干粉,先不说真假,保活实在是有问题,尤其夏天的时候,快递员的小车厢是没有制冷设备的(任何形式的生长因子产品都有运输这个麻烦)~。

至于生长因子类和癌细胞的关系,我认为这个担心是多余的,癌细胞是自身癌变了才导致生长因子的表达过度,不是因为生长因子的表达过度导致细胞癌变,生长因子的表达过度导致细胞角化来不及脱落那是牛皮癣,是真菌引起的,目前还没有听说使用含有EGF的产品会导致这种的结果,无论是化妆品和药品,生长因子的添加剂量都是非常小的。实用中,产品应该放置于阴凉避光的地方保存,环境温度最好低于摄氏20度,如有必要,搭配同品牌同系列的产品一起使用。

《美肌之秘》

0
0

我决定翻译Liz Earle的《Skin Secrets——美肌之秘》一书的原因很简单——这本书里有一章详细讲解孕期皮肤护理的(算是个冷笑话么?),当我翻译完本书最后一句话,回想过去一年左右的工作,我真的很想告诉大家——这是一本很温暖、很真诚、很生活化的关于皮肤健康与美丽的书,是Liz Earle发自内心的分享!

我阅读过很多关于皮肤护理的书,但是鲜少有一本书让我感觉到温暖与亲和的,有些是冰冷的皮肤理论与成分理论,有些是让人无所适从的产品推荐,有些是完全不实用的技巧,可以说大部分消费者读完之后仍然不知道自己应该使用什么产品,也不知道怎么样合理的使用产品。

Liz很真诚的和我们分享了这一切——在不同的年龄你应该拥有什么产品,每种产品如何合理的使用,使用产品时还有什么技巧,彩妆与保健品如何搭配,甚至SPA理疗、健康饮食、合理运动等,这些生活着的每一点每一滴,都以她细腻温婉的笔触,生动的展现给了读者,如果不是一个对生活有丰富阅历,对生命有热忱追求的人,是不会写出这样一本书的。而在我看来,这正是生活美容所需要的书,生活不是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滔滔宣讲理论的专家或专业造型美容师,是让你享受你的每一次保养,Liz正教会每个人这样去生活。

这本书中我最推荐的是关于孕期保养的一章,一直以来很多人询问怀孕时究竟应该如何护理皮肤,各种没有根据的流言和保养误区也困扰着大家,Liz是四个孩子的母亲,可以肯定,她对怀孕时的皮肤护理有充分的发言权,是从实践中得来的,不是空洞的理论。

在译者后记里,我忘记了应该向所有的人推荐关于运动和饮食的那两部分,特别是运动那章翻译起来比翻译美容要辛苦的多,每个动作要亲自做一遍才知道作者究竟在写什么,运动和饮食现在在我看来,才是健康肌肤最最根本的要素,Liz提供了很多简单的居家运动指导,对于没时间去健身房或不愿意去健身房的人来说,这部分内容很有参考价值,而美食部分则是我个人最喜欢的——噓!

我想每个爱美爱好皮肤护理的人,都有自己对护肤的一套理解,也许Liz的保养观点并不为每个人认同,但是她的真诚仍然值得我们尊重。

谢谢Michelle、Emma、仙Der陈珊、Kia徐飞、Jack赵德宇、Carlsen蔡忱、Jimmy曾一沣,谢谢你们一直以来的帮助,没有你们我不可能完成这本书的翻译,特别感谢爱情余味。

献给每一位享受皮肤保养和健康生活的人,Life is Beautiful!

PS:Liz Earle在英国被称为Beauty Master,除了写书,还拥有自己的美妆品牌和SPA,明星产品包括Cleanse & Polish™ Hot Cloth Cleanser、Superskin™ Moisturiser等,Cleanse & Polish™ Hot Cloth Cleanser是一款把美容院式洁肤带到居家的清洁产品,值得一试。

小白记@玩的番外篇

0
0

小白?No No No,千万不要跟我学这个,当小白需要很多皮肤和心理上的硬条件!

从不过敏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则,严格追究起来化妆品都不是好东西,7788的混合了一堆化学物质,究竟什么会引发过敏这是没个准的,不独香料色素酒精这些,最近我把一个日本高端品牌的敏感肌晚霜给一个爱过敏的朋友试用,听说一晚之间毁容,这个晚霜无论原料品质还是工艺都是一流的,还各种无添加。类似的事我写过不止一次,容易致敏和一定致敏是没准的,避开了一切可能性,不意味着就安全,微生物也不会标在成分表上,对敏感性肤质我最想说的是少用,别乱用,用的好好的别轻易换。

不怕过敏是一种强大的心理素质,想成为顶级小白必备,当然是夸我自己,我身边一堆皮肤科医生经常拿出各种乱抹导致过敏甚至毁容的图片来唬我,真把我唬住的没有,10几年前就有医生说我这样乱抹迟早抹毁容,可是我乱抹了这么多年从没过敏过,从免疫系统来说这也许(几乎是肯定)不是好事,不知道过敏是什么,但我有过敏性鼻炎,我想皮肤过敏如同鼻炎犯了一样痛苦,然而这也没唬倒我,我用的虽然多且乱,但是会根据自己皮肤承受力把握一个度。

从不长痘或过了长痘的年龄,乱抹确实会撞上长痘运,7788的混合了一堆化学物质,究竟什么会引发痤疮这是没个准的,不一定是各种油脂类或理论上堵塞毛孔的东西,原料不纯也可能导致这种问题。

不怕长痘是一种强大的心理质素,这也是夸我自己,长了多年的痘痘,现在偶尔长一两个根本不放在眼里了,我已经有一套成熟的方案应对自己的各种痘,48小时痘痘消灭,96小时痘印退去,1周左右恢复正常皮肤,保养都是乱涂的,唯一认真的是清洁和防晒,从长痘开始到痘痘消退痘印淡化这段期间好吃好睡好玩好运动,我觉得只要身体健康,什么皮肤问题都好的快,现在长痘根本不备着专门的袪痘产品,早已经用不上这些东西了。

有荨麻疹、红血丝、酒渣鼻、湿疹、牛皮癣、脂溢性皮炎、毛囊炎等问题的皮肤也不要轻易当小白,对于皮肤上一些不符合常规的现象,切记不要自己乱抹药,更不要乱抹化妆品,看医生要紧,有些问题甚至是伴生的,皮肤上的小疙疙瘩瘩种类很多,并不都是痤疮,每个人在现实的社交网络(不是微博或Facebook)中最好都有那么一两个医生朋友,皮肤问题要面诊,网络文字不可能把一切情况描述清楚。

好疑惑、容易紧张、过度参考他人意见、听风就是雨、各种不敢碰的心理素质绝不要轻易当小白,我基本上不听别人怎么说一个产品如何如何,而是喜欢自己拿标准,玩的东西多了,不好用的东西到了手里多半能靠搭配解决掉一些,有些产品我会反常规的去用,反正玩保养只有一个原则,就是各种玩啊!如果不能像我这样想得开,真的别当小白。

我喜欢用新品,新品未必是好东西,没有经过大多数消费者的实用检验,对于皮肤硬件条件和心理软件条件都不好的人来说,新品问题隐患反而是最多的,反正我喜欢,需要理由吗?踩雷的产品会不会再用?对我来说一定会,没得玩的时候,把雷货拿来看能不能调教调教,想出化雷为美的方法,也是一种玩啊!

最后说点正经的,皮肤没问题少折腾,有问题更要少折腾,保养和保养品如同风月宝鉴,正反两面,怎么照在于自己选择的。

多动手 少说话@2013

0
0

最近修订了以前的一处大错误,关于氧化锌防护能力的参考曲线http://agelesslove.blog.sohu.com/95318207.html,这张图我认为仍然有些错误,以后还会修订,同时也修订了以前一些产品的描述和观点,顺便更新了紫外线滤光剂的防护能力图表http://agelesslove.blog.sohu.com/95228977.html,滤光剂部分的错误不大。

这个错误两年前就发现了,只是当时我不非常肯定,这次修订我认为更准确的描述了氧化锌的防护力。以往我喜欢发现什么立刻说出来,近两年慢慢改变了这种做法,会做更多的实测和计算,下结论之前会更加谨慎,不会只看一个两个参考数据来轻易相信或否定某种看法,世事也因多变而显得别样的精彩吧!

此数据仅供参考:http://dowwolff.custhelp.com/app/answers/detail/a_id/10834/~/solterra-boost-improving-sun-care-formulations

近来接触了Lumenis、Candela、Cynosure的一些新资讯,这几天把《Photodynamic Therapy光动力疗法和医学美容》又拿来翻看了一遍,忽然发现以前书里写过的一些东西很有实用价值。对我来说读书和行路都是重要的,尽自己最大可能的动手去做也许更重要,理论的死角太多,实际动手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未知,甚至没人去想过的观点,人类研究的东西非常有限,思维不被有限的研究束缚,或能见到更多未见的东西。

前阵子听一个台湾的研发机构讲的“功能性化妆品”研发相关的讲座,基础原理和临床部分讲的非常实在,关于医美后的辅助护理和日常护理部分理念也很先进,看了他们的个别产品配方,在专业医美产品中也属可圈可点,整个研发体系的投入不小,跨领域合作(基础研究、原料商、生化原理、临床方法、生产制造、产品测试与标准化流程等)协调有致,收获是更加清楚的知道了某些产品在黄种人和白种人身上在体应用可能存在的差异,也帮我解答了一些困惑,有助于我调整思考问题的方法。越发觉得国内基础研究和相关领域投入不足,各领域专家各自为阵,意见相左,有时间争吵不如多做点实际的事,多摸索一些。

保养品不值得期望太高,美好的生活中或许也会有惊喜发现,动手用一用吧!

黑膜法

0
0

严格说起来,Sóley steinEY Mineral Mask并不算是一个好用的清洁面膜,但是由于各种无添加,纯净到死的组成,它成了一个矛盾前提下的实用产品。

去年我使用了很多种清洁面膜,大部分产品都是泥浆类或称之为高岭土粘土基质的水洗式面膜,我后来的结论是,虽然不肯定这类面膜对皮肤有什么特别的养护功效,但是清洁能力真是很不错,用一段时间之后确实感觉很好,有种更“干净”的感觉,有时候脸上出油多,摸起来还会有些粗糙什么的时候,泥浆类面膜就更有用场了,夏天的时候差不多每4-5天我会做一次。

然后问题来了,泥浆类面膜通常是为油性肌肤研发的,按大多数时候“油皮无敌”的研发观点,很多产品会添加一些酒精、薄荷醇等清凉收敛剂或是收敛类的精油,我身边的“敏感或耐受性差的”、“有红血丝的”、“角质层薄弱的”油性皮肤都说太刺激用不了,希望我能找寻一个配方更干净更单纯的清洁泥浆,而我自己也正好想找一个这样的产品,最好是活性成分也更简单的,在我的观点中,泥浆类面膜只在皮肤上停留5-10分钟,添加太多活性物意义不大,于是Sóley steinEY Mineral Mask在茫茫泥海中被我盯上了。

它就是一罐极单纯的火山灰——那种给龙猫洗澡的黑色火山灰,经过干燥和灭菌处理后,添加了一些矿物盐和桦树提取物(诉求为矿物滋养和保湿),产品是粉末状,这意味着它各种无添加之外,还无水、无油、无乳化剂、无特殊活性物、无抗菌防腐剂,目测安心度10颗星——除非有人跟泥巴也过敏。

干净算是优点,实用起来,它不及水油调和并添加丝滑的硅、高分子胶和乳化均质的泥浆类面膜好用。

粉末必须自己加水调和,一定要把握住粉末的添加量和水的比例,否则会容易调的太稀而糊不上脸;再一方面,没有添加顺滑剂和保湿剂,面膜在脸上想糊匀不太容易,且会快速干掉,对我来说这不算是太大的问题,调面膜的时候我用了很少量的水,加入了一些甘油和芦荟胶,改善了面膜快干与不够须滑的问题,只是调和的时候需要花点时间搅均匀。我想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无法接受,比起泥娃娃这种精加工用感很好的黑泥浆面膜,Sóley steinEY Mineral Mask简直太原始了。

好处是避开了各种刺激视神经理论知识库与皮肤的东西,确实是没什么刺激感,清洁效果也不差,面膜干了之后,会由黑泥浆变成表面灰白色的结块,再用海绵清洁掉即可。

Sóley是一个来自冰岛的有机品牌,产品不多,都是些没花头的实用产品,带着霜巨人的野性和精灵之乡的冷意。今年我还看上了荷兰、丹麦和俄罗斯的一些东西,欧洲国家各具文化和地域特色,不同国家的保养品也如不同文化般,大同之下有着小异,有幸把玩也是穿行地球村的一件乐事。

此观点不代表我肯定任何相关产品的功效,所有涂抹类产品在功能实现方面仅提供了有限的可能性。

0
0

去年正打算精简日常护理,恰好朋友送了我一块江原道的皂,还有个美丽的限量版皂盘,然后我重新跌进了皂的大坑里,刚才看着一堆开封后用了半瓶的清洁产品,摸摸油呼呼的脸,决定今天晚上还是用皂洗脸。皂(或皂基洁面)长期高频度使用对皮肤没有什么好处,但是它用起来最简单,最好冲水,最容易知道“干净”了,喜欢江原道的皂主要是因为它没有味道,没有洗衣皂的碱馊味,也没有香皂那些胡乱种种的香味。

皂(或皂基洁面)洗完脸后大致有两种涩,一种是干硬紧绷的涩,露得清的皂和Deep Clean系列皂基洁面都是这种,还有碧柔那些让盘子唱歌的洗面奶等;另一种是摸起来软软的小紧绷的涩,以cpb的洁面膏为代表,倩碧晶采嫩白保湿洁面皂、BB洁肤洗颜乳、LP Foam Cleanser都是这种。不管哪种洗完肤感都比较干,应该说任何清洁产品洗完脸后都会有点干,只不过干的程度不同,皂类是干燥程度最强的一种,因而它被所有以“科学”为出发点的护肤理论所BS,从干燥和对角质层屏障的伤害来说我也BS它,但我喜欢它那种好冲水和洗净爽滑的感觉,个人认为偶尔用一用并不是问题。

我在脸上做过测试,在北京最干燥寒冷的季节,开着暖气的房间,用pH值>9的皂和热水清洁皮肤之后,擦干多余的水之后什么都不用,大约10多分钟就能恢复正常,不再觉得明显干燥,这是油性皮肤的一大好处,自身的缓冲性较强,能很快中和碱剂造成的伤害,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脂腺退化和皮肤各项机能的弱化,这种能力理论上会变弱,后来我发现软化过的水再冲淋皂清洁过的皮肤,干绷程度就没那么强了,但无论如何,干性皮肤和各种老化迹象明显的皮肤,我是不建议使用皂清洁的。

我妈在使用了一堆“温和”的清洁产品之后,最终点名只要cpb的保湿洁面膏,我也很喜欢这个洁面膏,去年她用了大半年的cpb洁面,主要是因为使用大量防晒之后,她无法判断“温和”的洁面特别是无泡产品是否洗干净了脸,从入夏一直用到现在,每天晚上用一次洗面奶,早晨用清水洗脸。上个月底带她做了个皮肤检测,涉及到角质层和保湿屏障的各项指标没有任何明显变差,我认为这与皂清洁后的跟进保养有关,跟进保养合理的情况下,会加速皮肤修复皂类清洁带来的损伤,也与每天一次的频度有关。我让她清洁后使用的产品包括两种化妆水和一种润肤油,其中一种化妆水含有少量乳酸,乳酸是皮肤天然弱酸性膜的一种组成,剥脱效果最弱,我认为少量乳酸能很好的中和碱剂清洁造成的pH值短时失衡,另一种化妆水是保湿型化妆水,补偿NMF的损失,秋冬之后加一层含有神经酰胺的润肤油,理论上可以补偿皮脂和细胞间质的损失,化妆水和润肤油之后的精华与面霜等无任何特别,主要是各种美白精华和紧肤面霜。

我喜欢用块状皂配合打泡网,打出丰富的泡沫后洗脸,因为我自己皮肤恢复的快,洗完后不保养或随便用点保湿都可以,夏天出油多的时候,还是皂类洗完最舒服,用凉水或室温下的凉开水冲淋,最好家里的自来水管道上装一套软水设备,试试就知道为什么。

问题皮肤是不是能用皂,这个各人不同,不建议使用,碱剂刺激和致干燥对皮肤不好,但也不是所有敏感性皮肤跟所有的皂过敏,没有为什么可解释,倩碧大肥皂在全世界都拥有很多敏感皮粉丝,湿疹、红血丝、牛皮癣、酒渣鼻、角质屏障本身已经很薄弱等问题的皮肤最好别碰皂类

长痤疮或粉刺的皮肤我建议偶尔用皂洗洗脸,切记不要每天两次,洗脸后记得合理养护,我认为这样不会导致问题恶化,也不会从整体上弱化皮肤,我最近以皂洁面为核心做了个护肤方案给几个朋友,历时1-2个月,痤疮粉刺均得到改善,长痘明显减少但不会停止,伤害性结果没有,我现在不认为这种结果可以说明什么,更认为是一种运气,充其量是适当多清除一些皮脂,对扛得住的油痘皮来说在皮肤可承受范围之内,阶段性使用可能不是坏事,这是我自己在过去10多年中的一个小心得,只不过现在我知道除了清洁之外,后续补偿保养应该怎么做会更好的平衡长痘和洗损伤。

原本以为日本人是皂的最大粉丝,后来发现欧美消费者对皂也有各种情结,很多欧洲沙龙香水皂定价高昂令日本的洗顔石鹸各种不能直视,美国的皂包装和造型都难看,日本的皂多数做的极为精致。手工皂精油皂之类仍然是皂,仍然是脂肪酸加碱剂,不会对皮肤有什么确切的好处,明白这个本质就可以,用不用皂,爱不爱用,是各人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的事,知道伤害的可能性,知道后续要修补,偶尔用用没什么不可以,洗个脸实在没必要那么不接地气。


身体总动员

0
0

欧莱雅对修丽可是真爱啊!前两年给兰蔻抹脸的LR 2412今年转眼就给修丽可用在Neck,Chest & Hand Repair中抹手抹脖子,60ml容量4%的浓度Sodium Tetrahydrojasmonate/LR 2412比Visionnaire 30ml精华还便宜,我在想这玩意能抹脖子为什么不能抹脸……

SkinCeuticals推出了一套三款针对身体护理的Body Correct产品,一瓶针对手肘、胳膊、膝盖等粗糙部位的Retexturing Treatment,17.7% Hydrovance/HEPES复合,保湿并且促进角质脱落,外加4%烟酰胺,诉求均匀肤色,我认为这个产品适用于夏天胳膊晒黑后改善色沉;一瓶针对腰腹、大腿、上臂等易出现松弛和脂肪团的Tightening Concentrate,使用了2.5%三肽与2%水解大米蛋白,用于保湿紧肤,5%酵母提取物用于改善细纹;重量级产品是Neck,Chest & Hand Repair,针对颈、胸和手部的老化迹象,除了4% LR 2412,外加1%羟基苯丙酸用于淡化色沉,3% Vita-A-Like,一种天然的视黄醇代替物,用于促进细胞更新,三款产品都宣称Fragrance-Free,但是都放了多种芳香精油,只是不知道香味大小而已。

Sodium Tetrahydrojasmonate/LR 2412从欧莱雅自己公布的研发资料来看,它可以促进透明质酸合成酶HAS2和HAS3的表达,以增强皮肤中透明质酸的合成,结论主要来自Episkin替代模型实验,在Visionnaire系列中将其信号因子的多能功效说的神乎其技,包括促进胶原合成、增强EDJ、促进细胞更新等,在修丽可的Neck,Chest & Hand Repair中,也宣称其能刺激结构蛋白,并促使角质细胞脱落带走沉积的色素,因而——我不知道它的作用原理和可能实现的功效是什么,如果硬要我给个评估,我认为促进细胞更新的可能性最大,其它不得而知或实现起来困难重重(每个细胞都是一个宇宙,太难了……)。

欧莱雅一直以来都能把一个东西说的无所不能,茉莉花酸的作用机制原本就复杂,从兰蔻的宣传资料上去理解有点不知所云,这不是否定LR 2412本身,但是想实现宣传中的效果,我认为可能性只有3-5%。去年我也用了Visionnaire精华,香味肤感都不错,肉眼可见的效果未知,但是无论如何,我对L'oreal从结构蛋白到粘多糖的保护合成,细胞代谢与相关通路方面的研究投入和思路执肯定态度,从Pro-Xylane到LR 2412的方向都是正确的,作为传统活性成分维他命A、果酸等的替代和/或补足,新成分诉求低刺激、高耐受、高活性、多机能、易配方、易产品化,只是目前出现的东西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新东西,远远谈不上有何突破性。

回头来说修丽可的Body Correct,配方略显单薄,肤感会很好,效果只有用了才知道,这三件产品讲求针对的问题我都没有或不明显,肉眼可见的效果不会太大,在脸部产品越来越枯燥乏味的时候,身体产品上弄点花头还是很有必要的。三件产品平均价格都在70美刀左右,不算太便宜也不算太贵,反正都会有折扣。

在大西洋的另一边,理肤泉升级了Substiane Serum +,主打LR 2412 + Pro-Xylane,瓶子配色简洁干净也算美貌。

此观点不代表我肯定任何相关产品的功效,所有涂抹类产品在功能实现方面仅提供了有限的可能性。

短篇小语.人在囧途

0
0

过完年来了个长途旅行,错开出游高峰,玩起来还是不错的,囧事也很多。

由于每天要在户外呆6个小时以上,防晒成了旅行中最大的消耗品,玩完回来看没有明显晒黑,可是长了几个大痘,疑似与频繁补大量防晒有关,但变数太多我又不能肯定,囧;

为省事精简旅行箱少带卸妆油和洁面摩丝是巨大的错误,补擦了大量防晒(大约每天用6ml)之后单纯清洁真的洗不干净,加之出门前一时晕带了个清洁力偏弱的洁面啫喱,旅行第二天赶紧在当地买了卸妆油和洁面摩丝,就当过购物瘾了,囧;

带了一堆面贴膜是正确的,白天糊了太多防晒加之一天的奔走疲劳,看起来气色非常差,脸上感到又油又糊又粘又紧绷,灵异复杂的肤感交错在一起,是种很难形容的奇囧感觉,晚上洗完脸洗完澡后才算感到轻松,但脸皮仍然各种不舒服,贴张面膜会好很多,旅行这些天每天早睡早起,睡眠好到雷都劈不醒,回北京歇两天就开始失眠,囧;

天冷去往寒冷干燥的地方旅行,一定要带瓶好的保湿霜,或者适合自己的保湿产品,平时呆在北京的时候,依仗着自己是油性皮肤,保湿对我来说不是特别重要,但是出门在外,环境和气温的变化,作息时间的快速变更,旅途的劳累,饮食规律与饮食结构的快速变更,叠加在皮肤上的大量防晒产品综合在一起都对皮肤产生一些消极影响,旅行那几天皮肤各种不适,无法量化和确定原因是什么,从手感上判断与角质层水油失衡有关(里层的问题会更多),晚间用完面膜之后再使用用保湿霜,第二天起床会感觉好很多,然后新的一天毁容开始,囧;

囧事虽然很多,但玩乐终究是一件享受的事。

花眼看评测@保湿一箩筐

0
0

前阵子去一个杂志社参加活动,对方顺便让我看了一眼她们最新做的一项关于保湿霜的评测,问我有何建议,这个评测不仅在杂志上有登,而且还要在电视台播出。杂志社选取了5款价位不同的保湿霜,都是市面上能见到的产品,然后在空军总医院的皮肤科实验室做各项对比测试,参与的人员是空总的医生。杂志社的负责人告诉我,由于这个评测纯属杂志社自己的想法,没有任何品牌刻意植入(从选取的5款产品我也看得出来确实不是为任何品牌作宣传作的配合)。看完所有的内容之后,我觉得这算是非常实诚的一个评测,评测的方法是矛盾件下的合理取舍,参与评测的人员是空总的医生而不是某些“通告艺人”,做到这点已经非常好了。

(视频源自互联网)

后来我也没有给出什么建议,这个评测的各方面细节与结论很中肯,再往高深了去讲读者并不爱看,而且普通读者知道多了会更晕,不如简单直接来的好。不过现在的读者很难细细的一个字一个字的去看过程的详述并思考为什么,喜欢关注结论和图表,如果再有点感触往微博上一PO,短短100多字写不清楚的来龙去脉肯定又会引来一堆“说法”。

评测是在恒温恒湿的实验室中进行的,受测试者清洁了前臂皮肤后,在大小相当的皮肤面积上涂抹等量的保湿产品,然后每隔一段时间进行的透皮水分流失TWEL测试,这个环境条件和皮肤条件都接近理想化状态,但现实生活中不大可能总是遇到这样的环境,受测的前臂皮肤通常是非常好的,基本上呈中性,水油平衡,屏障能力相当不错,平时受风吹日晒的伤害也小,非常适合做测试——测试需要理想状态而不能有太多的变数。

回到现实中,这些条件很多都变了,不同肤质的人脸部皮肤与前臂的皮肤差距不小,像我就是脸比胳膊油的多,干性肤质可能脸比胳膊更加干燥,因为胳膊平时受到的环境伤害机率比脸部皮肤少得多(特殊职业例外),所以在更干燥或更油腻的皮肤上,在多变的温度湿度环境下,如果涂抹脸部皮肤再做透皮水分流失测试,很可能得不到任何有意义的数据,而这个没有意义的现实正是每天保养实际发生的——按常规保湿霜是在多变的现实环境中涂肤质不同的脸而不是涂胳膊。

评测的结论是这5款产品的保湿效果与价格呈正比,最贵的一款较好,最便宜的一款较差,这个内容易引起误读。评测选择的5款保湿霜我都用过,最贵的是一款丰润的乳霜,基质中油脂用的很好,添加的量也相对较高,还有一些吸水保湿剂加在其中,工艺也好,保湿度滋润度确实不错;最便宜的是一款水凝霜,虽不是透明凝露,但也是多元醇和硅氧烷的轻质基底,产品本身是冲着主流消费群要的“清爽丝滑不粘腻好吸收”这种肤感去做的产品,用一款轻质水凝霜和一款丰润乳霜去比,有点说不上话的感觉,界于二者中间的几款产品情况类似,根本上与剂型、配方侧重以及工艺有关,与价格关系不大。

普通的读者最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买那款评测最“好”的产品,也就是最贵最保湿的,有必要么?这得问自己的肤质,对我来说评测中保湿较差的两款已经足够我全年使用了,最保湿的那款乳霜我基本上用不了,冬天或可以隔三差五的涂一下,春夏的时候这种高保湿乳霜直接KO我。对于生活在北方的干性肌肤可能一年四季都需要高保湿乳霜,而生活在南方的干性肌肤因环境湿度变化的关系,应该会需要根据季节做调整,因而这些产品谁更保湿并无实用参考价值,重要的是自己能用什么,用得上什么,宜根据肤质、季节环境去挑选产品。

“化妆品能把保湿做好就不容易了!”保湿产品在配方工艺上要求较多,包括产品设计的定位,油脂的选择,吸水保湿剂的组成,水相油相的比例,乳化工艺,肤感和可用性等很多方面,每一款保湿产品都是独特的,不因配方剂型类似,或价位相当就可代表其它产品,La Mer不可代表La Prairie,Avenir不能代表Aupres,评测的产品只代表了它本身可能带来的效果,不能代表它所属的品牌如何。

我看我的成分@哪样标准算是好

0
0

我现在对保养和保养品兴趣大不如前,也不知道还能讲什么,开始闲扯吧,大年三十过完是初一,初一过完是初二……

前段时间,我拿到了一款美白产品的生产配方表,清晰的写了各个Phase/相,每个成分的精确浓度,怎么先后混合,再什么条件下乳化等等,属于化妆品厂商保密的内容,一般只有研发部门和生产部门知道,不会对公众公开的东西,最后写在成分表上只是配方表中INCI成分名词,不包含其它信息,市场营销部根据一些重要的点和研发理论去编写宣传文案,通常消费者能见到的为稳定型维他命C取的种种天花乱坠的名词就来自营销文案,至于这种维他命C的浓度和其它方面,不会让公众知道,更不会公布每一个活性物的浓度之类。

这款产品属于一个国际品牌,从它的生产配方表中我发现其中最主要的淡化色素沉积活性成分添加到了3%以上的浓度,作用原理是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和抑制黑色素传输,这种活性成分在体测试只需要1-2%就有比较好的效果,3%-4%是原料供应商建议的添加浓度,浓度达到3%或更高理论上会有比较好的淡化色素沉积效果。

除此之外,整个配方中其它辅助于淡化色素沉积的东西浓度均偏低,还都不是那类低浓度高效率的活性物,几种抗氧化剂(带溶剂)复合仅添加了0.03%,抗炎复合物(带溶剂)添加了0.01%,促进角质细胞更新的复合(带溶剂)物添加了0.01%,还有几种植物提取物(带溶剂)等均添加了0.01%左右,对皮肤没什么实际意义的香料这个相倒是实实在在的添加了0.2%。这些成分排到Ingredients上,那是“相当好看”的不少“有益于改善色素沉积”的东西。因为是生产配方表,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哪种复合物是哪个原料供应商提供的哪种原料复合,原料供应商原始资料一般建议添加量是多少,在我查询了手头的资料之后发现,此产品中这些添加物实用中几乎都不会起任何作用,远低于原料供应商建议的带溶剂添加最低浓度,就算排除活性物叠加可能带来的刺激性和细胞腐蚀性等顾虑,也仍没有达到有意义的浓度,后来我请实验室的人帮我测了它的某些指标,确实如猜测的那样完全没有意义,作为一个国际品牌,它的用料不错,原料纯度很好,产品稳定性也好。

如果我是产品的营销人员,这些素材足够我把它写成一款效果非凡的产品了,到消费者实用起来,可能也真的会达到不错的改善色沉效果,至少最主要的活性成分添加到了最高浓度,这样的产品是否真的算是个好产品呢?如果效果只来自一种主要的活性成分,其它的添加是否只是为了写一篇理念丰满的营销宣传文案呢?

换个角度来说,如果消费者实际用它确实有改善色素沉积效果,以效果论这样的产品是否真的算是个好产品呢?得到非安慰剂的效果,很难说它不好。效果是消费者在摸不着看不见,又没有其它信息可寻的时候,唯一能说服自己的标准,也包括说服皮肤科医生和专家等。

无论如何,这是个品质合格用料不错的产品,是研发人员的良心、消费者的希望、企业经营者不可调和矛盾下的产物。这样的产品只是个案吗?当然不是,但也无法一一获知。

到底哪样算是一个好产品,有良心的产品,我现在不知道答案,或者答案不唯一。

一束冷离子 十种岁月痕

0
0

我把用了半瓶的Cold Plasma扔给我妈了(连同两瓶油亮粘腻的Snowberry防晒一起),这是瓶肤感可接受的产品,可是那股鱼腥味实在没有愉悦感可言,有时闻着还会反胃。昨天跟人聊起来混油皮可用的Anti-Aging产品,不介意价格,这瓶冷离子可以入手,好在国外常年有打折,别指望它能真能像宣传的那样改善十种岁月痕迹,没有任何涂抹能做到,现在最顶级的医学美容都很难解决其中两三种。

只所以说它可以入手,只是因为它的肤感,本以为是瓶滋润度良好的精华霜,至少是白种人皮肤科医生折腾的东西,Anti-Aging的货,保湿应该能做到吧!结果这货非常清爽,虽然是稠厚的乳液剂型,但是每次用1ml都不觉得滋润,更不会粘腻了,偶尔还有点干爽的快感,半瓶Cold Plasma刷刷的就抹完了。对于油皮和混油皮的人来说,这个产品是精华面霜合一的东西,配方本身追求一瓶多效,不必层层叠加,也算是取舍有当,我觉得春天夏天都可以使用,其它季节和肤质可以配合保湿型化妆水、保湿精华液或面霜来补偿它的保湿不足。

可是这瓶冷离子的味道——鱼油腥味——实在很难接受,比John Masters的绿茶玫瑰乳液还要腥,就像是裴老师万分推崇的鱼油抹在脸上,虽然有TNS精华那种可怕产品打过嗅觉免疫针,可真把这种不愉悦的东西天天往脸上招呼,还是需要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我喜欢无香料的产品,不代表能用强迫症的心理接受鱼腥味~

我不知道Cold Plasma到底是要解决什么问题的,或者说它是瓶什么都想解决的产品,至少裴礼康自己是这么认为的,在我看来Prevent大于Correct,核心来自裴礼康在营养学中一直强调的抗慢性炎症理念和Phosphatidylcholine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胆碱可能是一种有用的信号因子类物质,医学美容中用于减脂,涂抹在皮肤上作用并不明确,或者说提供的可能性极为有限。

抗慢性炎症Anti-Inflammatory是个有意义的出发点,裴礼康宣称来自Advanced Neuropeptide Technology,这款产品中复合的寡肽-17和乙酰六肽理论上都是用于改善动态纹的东西,其中寡肽-17理论上具有一些抗炎功效,也不排除添加的其它东西具有理论抗炎的作用;Docosahexaenoic Acid/DHA如果是口服的话,应该可以提供有限的抗炎功效,涂抹在皮肤上它是很好的保湿剂,如果想它透过皮肤去改善皮肤里产生的的慢性炎症因子,我认为需要有一千零一夜的精神支持与隔世救未来的坚定信念。

不理解它的功效并不代表这个产品不可取,维他命A、C、E的复合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抗氧化保护(我现在对抗氧化剂只肯定这少许几种东西),神经肽和Matrixyl 3000复合诉求改善弹性和紧实,没有香料色素酒精苯甲酸酯之类影响心理安全的东西,适合油皮的肤感,配方简约,加上裴礼康产品原料品质和产品品控还是不错的,在这种层面上它是个可安心选购的产品,化妆品能作到放心和好用也算是一种良心。

我认为它是个“油性混油性皮肤不想抹多层的情况下,为减少老化损伤提供一些可能性的产品”,还需要对气味有耐受力。

此观点不代表我肯定任何相关产品的功效,所有涂抹类产品在功能实现方面仅提供了有限的可能性。

Solutions(11)

0
0

很多爱保养的人花了最多的保养时间在脸上,忽略了身体、头发,错过了那么多好玩的东西,多苦涩啊~

头皮和头发是应该好好保养的,健康的头皮环境才能提供头发健康生长的基础,我个人对头部护理的侧重是头皮,坦白的说我不在乎皱纹,但我怕脱发特别是秃顶,幸运的是我的家族成员中几乎没有脱发困扰的人,基因上我不担心,因而我只需要保护我的头皮环境,让它自然的衰老到满头白发然后每天少一些少一些……

头皮和头发保养原理性的东西我以前专门写过,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按照自己的方法去执行:温和清洁,偶尔使用护发素,定期使用发膜和专门的头皮护理产品,几乎不染发,极少或几乎不使用造型产品,注意头部防晒。坚持下来的结果就是我的头皮和头发非常好,头皮不会太油也不会太干,从来没有头皮屑和异味,每个毛囊中有两三根健康生长的头发,长出来的头发强韧有光泽,分叉干枯之类骗不到我的钱。

如果问我头皮和头发保养的最大心得,其实就是花钱用点适合自己的洗发水!我不使用国内超市里的洗发水,没有为什么,从用感到味道都不是我的菜,我喜欢不硅滑好冲淋的洗发水,不喜欢有香味或留香很久的产品,超市里的产品印象比较好的是曾经一进中国时的飘柔和施贵宝生产的伊卡璐(黄色和绿色的两套),现在这两个系列已经被宝洁黑到无底了,80后和90后基本上不会明白我在讲什么,跳过吧!

护肤讲究的是分清肤质和皮肤需要改善的问题,头皮和头发也一样,分清自己的头皮类型和发质,如果我在北京,我是油性头皮,头发不带水的时候摸起来顺滑,略有点干但蓬松,如果我回南方,头皮会更油一些,头发不带水的时候摸起来略油和扁塌,发杆的干和油我想这是因为空气环境的原因,对我的短发和没有造型需求的影响可以忽略。

我通常每天晚上彻底清洁头皮和头发,对我来说一定要选择好冲淋的洗发水,超市里的大部分产品泡沫丰富,手感滑,要冲淋较长时间,这样热水就要在我头皮上淋很久,超出了我要求的“温和清洁”范畴,产品选择方面,头皮如同脸皮一样,个人认为尽量避开皂类为宜,配方温和一些的当然更好,洗干净头皮上过多的油腻,迄今为止最爱的洗发水是Vanicream Free & Clear™ Shampoo,天荒地老没有之一,极易冲水完全无香,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这个产品可以做沐浴露用,运动的时候带一瓶解决,Vanicream Free & Clear™ Liquid Cleanser能洗澡也能洗头,发泡不如Shampoo那么强,我认为干性头皮和敏感性头皮适用。

清洁头皮比较重要,头皮痒用指腹按摩,不要用指甲刮挠,以免刺激损伤毛囊,也不建议用太热的水洗头。我是油性头皮,每天都会出很多油,所以我对头皮清洁力是有一定要求的,综合用下来,我觉得Vanicream的洗发水适合我一年大部分季节使用,干冷的冬天,头皮出油会减少,i+m麻叶洗发水是这季节更好的选择,发泡性较低,最近洗发水新宠是Apivita、Soley和资生堂。

其它印象较好的产品包括停产的德世洗发水,Jonathan停产的洗发摩丝,RF带绿色颗粒洗发水、IN有机洗发水、Phyto橙花洗发水、Lab Series、Logona、DermaOrganic、PTR等,比较好买的是Aveda、L'oreal Professionel、Kerastate等,资生堂专业线、施华蔻专业线、Wella专业线也可以找找,美奇丝、Origins、Alterna、Ojon跟我不甚合拍。好冲淋的产品一是减少头皮和头发被水淋的时间,二来不用我弯着腰在沐浴花洒下站太久,我喜欢这类洗发水清洁之后爽净的感觉,头发略有点涩,吹干后头发非常顺滑,我一般不会吹到十分干,只要头皮没有明显的水就行,吹太干燥对头发没好处。

如果头发短不用护发素,稍长一些,发梢会有些干燥,这时候会用些护发素,护发素是不宜接触头皮的,通常也选择易冲淋配方的产品,最爱是Vanicream Free & Clear™ Conditioner和i+m芦荟护发素,尤其是后者,几乎不用按摩,涂在头发上几下自己就没了,冲干净水之后,顺滑程度完全可以接受,我在专业的仪器下观察过,这类产品闭合毛鳞片的效果并不差,只是没有超市里大部份护发素那样多硅氧烷,硬要拼“滑”是拼不过的,我不是长发,这项指标我完全不关心,短发本来就架不住梳子。一般护发素用不多几天,就到了剪头发的时候,剪完回到短发,又省去了护发素,我的洗护产品消耗比例大约是3:1,三瓶洗发水配一瓶护发素这种频度。

免洗护发素也是我会选择的,头发特别干的时候用点能顺滑保湿,最简单就是欧莱雅专业线的,便宜而且可以在发廊试用找到适合自己的,欧莱雅超市线的免洗产品就逊色的多,触感粘,用了后头发会更塌,施华蔻超市线那几个护发乳则更粘,直接吸附各种PM2.5,ARCONA Essential Nutrients Silk Leave-In Conditioner也不错,柑橘香调比较讨喜,不粘且柔顺,喷雾瓶设计比较好用。以前还用过歌薇的喷雾护发液,印象中也不错,至少不粘,产品介绍说能减少紫外线伤害,后来很久都没有见到这个东西了,不知道改了配方没有。

早晨起床后如果要洗头,是用温水快速冲淋的,不会太久,清洁产品选择的合适,经过一夜,头皮不会有异味,早晨清水淋一下可以维持到晚上,省去一遍表面活性剂的打磨,养护头皮理同养护角质层,清洁要有个度。我为什么不喜欢高硅滑的洗护产品呢?不是说硅对头皮和头发有何伤害,这个科学上不成立,是我用了很多这类产品之后头皮痒,头发一洗完的时候顺滑,可是到了第二天特别柴还扁塌在头上,我是典型的黄种人粗硬型发质,最终鉴定这种产品跟我8字不合,后来配方师朋友告诉我这可能与城市硬水有关,加之大多数产品囧香飘飘,干脆直接弃用。

我还会用洁面摩丝洗头,特别是想换洗脸产品的时候。

美妙感观

0
0

今天有人对我说我推荐的东西10个产品8个雷,肤感可怕不说,气味还令人作呕。确实如此,我自己也经常在想到底应该以好用好闻讨喜用感为好产品的标准,还是以减少对皮肤一切不必要的可能的危害为标准,虽然我希望是后者,但前者才是消费层面需要的,说现实一点,保养品也不过就是日常生活锦上添花的东西,太严苛就会牺牲一些感观上的愉悦。

保养品肤感气味等是很重要的指标,从消费行为学角度看,消费时的心理就分为理性倾向和感性倾向,以及介于中间/综合二者的平衡倾向,理性倾向者重指标、数据、功能等,感性倾向者重感观、情感、审美等,平衡倾向者对双方关注的点都有要求,这与人的性格、受教育、社交环境、个人经历、家庭都有关系,没办法以一方的理论完全去说服一方。

成熟的公司从研发到最终产品成型,既提供了理性的一面为产品化的基础,比如产品功效诉求,数值评估,价格容量,又必须提供提升感观层面的东西如精美包装,广告引诱,气味色泽等。对于化妆品来说,这二者有一个微妙的结合点,可以说几乎所有人一开始选择化妆品(快消品)的时候都集中在功效上,似乎一定要满足某种功效,但随着对产品的试用和观察,以及和同类产对比,原始注意力倾向会发生偏移,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说过这个转移大约有一个固定的时间长度,结果是注意力倾向向感性一侧偏移,无论男女很少有人能完全HOLD住,从某种角度来说,转移消费注意力成为快消品和很多行业营销与销售关注的一个重点,特别在同质商品琳琅满目的时候,有时候品牌自己故意搞出来一些没必要的产品,看起来单纯为了卖钱,但深层目的却是其它。

化妆品最大众的消费群体是女性,本来就属于偏感性人群,所以化妆品行业几乎所有的诱导都在感性倾向一面,无关产品最初设定是否正确和科学(这是研发人员的事,多是男性决策,引导女性消费者向感性偏移的幕后主使也多是男性),应该说大部分女性消费者是以感性倾向决定最终选择,开始时信誓旦旦的说要买个什么什么,最后可能买下一个离原始设定偏差很远的东西,原因是“好用,特别好用,好好用啊,好用死了,好闻,舒服极了,好漂亮,身边的朋友说这个好”等理由,这样选择并没有问题,换了很多男性也会这样,大多数消费者真的不知道应该以什么标准去考量化妆品,更缺乏有效有段和方法(所以摇化妆水瓶子或涂抹苹果),无论是理性还是感性都欠缺,因而最终只得退守于感观这种偏向简单直接的方式。

以一个统计学上有意义的数据来说,如果超市里某个洗衣粉品牌今天有促销员站那里,那么这个品牌今天的销售量就会大增。为什么?因为促销员会很聪明的转移消费注意力,无关男女,世界上有多少人深入懂得洗衣粉的各项硬指标?知道不同洗衣粉配方技术工艺的不同?所以消费者被促销员引导时通常浑不知觉。也许有人觉得自己挑化妆品的水平登峰造极,那么除了化妆品之外,世界万千种消费品,没有人能说自己对所有产品都精通其原理和指标,终究大部分时候是被引导向感性偏移。

化妆品诱导感性偏移的点很多很多,肤感和香味并不是全部,只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从市场占有率大的品牌来看,无一不是在这两方面下功夫,肤感多是由一个产品的基质决定的,基质是保养品组分中占大比例的部分,如果一味贪图肤感,又要控制原料成本,可以用一些不理想的基质,加上各种调节的助剂和乳化剂,来营造出美妙的用感。这样是不是真的对皮肤有好处我不好说,也不想说,在我的观点中只是觉得这没什么实质意义,包括香料,且不论它是否致敏,也从来没有听说过香料对皮肤有益,化妆品添加香料有时是不得以而为之,很多原料直接搅出来确实油臭味薰人,不管放在哪里可能都卖不掉,当然还包括色素。

有没有可能用更好的基质,添加更出色的活性成分(高纯度、合理浓度、效用可能性高)并用上更好的工艺(稳定性、菌控、乳化分散),做出肤感理想且效用更出色的产品?有,那么这样的产品价格决不会太低。一个化妆品企业是整个它所在行业中只是中游,它的上游有供应商,有监管机构,有合作机构,下游有渠道,有媒介,有第三方项目或公众活动等,一般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不得一个企业自定游戏规则,必须要遵守产业链各个环节共同认同的游戏规则,在这个市场经济的时代,企业无法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经营。一分钱一分货是个普遍规律,但要具体到每一个产品的,无法统论哪个品牌或哪类产品,不过话也说回来,无论哪个行业都有高价黑心货,也都有性价比合理的产品,只是目前中国国内的进口化妆品定价整体偏高,国内企业和产业链整体太弱,加之其它政经因素,还无法主导或影响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

市场是亿万个需要这些感性倾向的消费者决定的,虽然众多行业内人士、皮肤科医生都在对大众进行一些普及教育,但消费者听进去和听懂的甚微。

化妆品总得来说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玩意,我不推荐的产品和推荐的产品自然有我的道理,当然肤感也是要讲求的,有时候我自己会用调整搭配来解决一些肤感不佳的问题,重点是考虑适合不同肤质,年龄,地域,季节与前后产品组合,总得来说我关注的点和大众不太一样,经过多年接触更雷的产品,已经很少关注好用好闻这些了,只希望所有人别让保养品保养出更多的问题来,原本白晰通透的皮肤抹成了蜡黄色,原本正常的皮肤抹成了敏感皮,我都是见过的。


乐享SPA(3)

0
0

院线品牌会为日常保养提供更多乐趣,一来可以避开大家都会选用的商超产品,比如各种小X瓶,二是院线产品冗多复杂,可以玩的东西更多。不同于商超,院线品牌虽然统属于大的美妆行业,但在这个层面多不以价格划分定位,而以理念划分居多,如专攻芳香精油Aromatherapy的Tisserand,主打海洋生化Marine理念的Thalgo,主打植萃Botanica理念的Pevonia,主打医学Dermatologic理念的Dermalogica,主打细胞美容Cellular理念的Cellcosmet,其它还包括主打温泉水疗理念,生化科技理念,奢华美颜理念等,各自定位针对不同的消费心理诉求,进行理念消费,本质上都无法脱离皮肤护理那些基本套路,只是很多时候在美容院里被美容师一忽悠,听起来很容易晕掉,似乎差别巨大。

Yon-ka雍卡是我自己会选择的一个SPA品牌,相关护疗项目中规中矩,说实话并没有比其它品牌更有特色,我对Yon-ka的好感来自于它理念上的融合,这方面它和Darphin有些相似,虽然都宣称自己是芳香精油和植萃相结合,又都慢慢融入了现代生物科技内容,加之客装产品众多,日常护理可选的东西不少,可以买来改变一下日常保养沉闷的调调,我用的产品虽然多,然而概念上雷同的也多,缺乏新趣会让人更加没有保养的动力。

雍卡的品牌精髓是薰衣草、天竺葵、百里香、丝柏、迷迭香等五种芳香精油复合,几乎贯穿Yon-ka所有产品,虽然我不哈芳香精油,但我认为这是欧洲保养理念影响世界的一个根源,对我个人的意义更多是一种文化符号,多了解一些没有坏处,实用起来这些调和了精油的产品味道确实有些大,不过在SPA的环境中,在美容师灵巧的双手十指间,倒也散得快。雍卡的招牌护理项目是抗衰老,也就是Age Defense这类,不知道为什么国内总喜欢做美白项目,我个人认为Yon-ka的产品在美白方面并无特色,只是为了迎合国内消费者,换个角度说,在SPA里做纯手工项目,大部分都是来回清洁加上去角质敷面膜,然后一通精华面霜按摩,这样一折腾,很多人从SPA里出来都会白一个色号。Yon-ka的SPA项目多是纯手工的,对美容师职业素养要求比较高。

美白和抗老项目中都会使用植物果酸凝胶,这个是我很喜欢的一个适合SPA护理和日常居家使用的产品,它的果酸是乳酸,复合柠檬提取物,还有菠萝酶等,比起常用的甘醇酸Peeling产品温和的多,而且没有添加特色的五种精油,不是那种药草味十足,用的是清新的葡萄柚精油,相比起来,我觉得多元芳香精油Yon-ka Serum并没什么特色。

Yon-ka有很多眼花缭乱的保湿产品,还带着不同的数字编号,比如Phyto 58、Creme 11,像Phyto 58还分油皮和干皮两款产品,这也是我觉得有趣的一部分,虽然Yon-ka也有一般意义上的Jour日霜和Nuit晚霜产品,不过大部分保湿产品不分早晚,而且滋润度分的很细,当美国论文式或日本曲艺式保湿产品用烦的时候,Yon-ka这类保湿产品非常适合换换口味,说不上什么特别诉求,正好满足基本保湿,又绝不像Cetaphil、CeraVe那样简单到沉闷乏味,比起碧欧泉、倩碧、资生堂这些太守规矩的专柜产品也多了点不同。

我用Yon-ka的产品有几年了,包括基础清洁、精华油和精华、保湿面霜、果酸产品等,一直是不温不火的,甚至都不怎么提及,实在不知道把它划到哪一类内容中去讲,我觉得它不是个严格意义上的芳香理疗品牌,后来我在Day SPA里挑理疗项目,不知道挑什么好的时候,Yon-ka的项目和产品是我绝对可以放心的(尤其是国内Day SPA那些来路不明的瑞士或法国产品)。广泛的融合,没有特别的指向,也是我认为可以从Day SPA里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最不出错的选择。

院线品牌各有特色,随着化妆品工业和技术的更新,越来越多的趋向融合,完全保持独有理念的甚少,大多数产品是植萃成分、精油、合成类、维他命、矿物元素等复合,只不过给消费者讲故事的时候还是要维持自己本源的精神罢了。院线品牌很多,有机会享受一下不同品牌的特色护理是很不错的事,虽然也是大同小异,只是静静的躺着放松几十分钟感觉很好。

美白记(22)日光灯的未来编年

0
0

末日故事终于完结了,上个月有个朋友对我说她在美容方面最大的遗憾是如此努力也没有超越日光灯犯困,如果真的到了世界末日,她一定要抱着所有的美白产品殉身,败了……。

虽然我从不认真使用美白的东西,但会一直关注这类产品,身边无数朋友也常年需要这类建议。以前美白产品一直是亚洲市场的专利,欧美品牌多依托亚洲的美白重镇——日本为研发中心,像欧莱雅、宝洁、雅诗兰黛等所出的美白产品几乎都是与日本企业合作研发(或收购)生产的,近些年欧美本土市场慢慢开始流行起美白产品,BASF、Ashland、Centerchem、Symrise等活性原料供应商几乎每年都有新的美白活性物问世,不过整体上,从基础研究到产品实现,日本还是全世界美白产品的中心和重心。

上图(来自Happi)回顾了过去30年日本企业对皮肤美白原理的基础研究和产品实现的贡献,今天全世界都在享用着这些研究成果,从图上可以看出来维他命C糖苷和鞣花酸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被研发出来,到了1998年,4-丁基间苯二酚就已经发现,欧美品牌直到近两年才开始大规模使用这个活性物。1999年,花王从洋甘菊中提取得到了内皮素拮抗剂,它的作用是帮助减少黑色素细胞的增殖,这个发现可以说有很大的意义,在此之前美白活性物研发的重点都是在抑制酪氨酸酶活性,而到了这时候,对美白基础研究开始向更全面的相关机制转移,后来陆续出现了亚油酸——帮助酪氨酸酶降解并促角质细胞脱落,传明酸和传明酸十六烷基酯——抑制炎症因子前列腺素E2,厚朴酚——抑制酪氨酸酶发展成熟,烟酰胺——阻止黑色素向角质层扩散(早在199X年Olay于美国推出Total Effects系列的时候,维他命B3在改善肤色上的作用原理不是非常清楚,近些年才明确知道它的作用),这些研究围绕着黑色素从起始到分布于角质细胞脱落的每一个环节,配合以抑制酪氨酸酶为中心的活性成分,层层把控黑色素的生成、发展、转移等相关机制和环节,研究的结果广泛应用并且向欧美不断输出,才有了今天全世界几乎所有的美白产品都知道应该有一个全面的配方原理,针对黑色素在皮肤中的每个环节起作用。

有别于欧美人喜欢使用果酸、维他命A类用于促角质代谢,日本美白产品很少使用这类成分,这催生了如单磷酸腺苷等成分的问世,还有SK-II的核心Pitera,以及同一家原料供应商提供的细胞分裂酵母,EL和Borghese等品牌使用,CPB和Menard等使用的植物或其它酵母提取物,作为促角质代谢用。我想这和亚洲市场对果酸与维他命A广泛接受度不好有关。记得欧莱雅和兰蔻好几年前曾经在世界范围内包括中国上过一套果酸 + 精纯维他命C的美白焕肤组,效果好的情况下可以很快白到发亮,但这套焕肤组算得上这两个品牌最短寿的产品,究其很快退市的原因,我想还是果酸产品不讨大众喜欢,过敏率一定不低,加上很多用户如果用某品牌一个产品发生过敏或不舒服,会很容易否定掉整个品牌,而欧莱雅和兰蔻这种面向最大众消费群体的品牌肯定不能犯这样的错误。欧莱雅大约10年前还有含高浓度视黄醇的抗衰老精华,后来也停产了,我觉得不一定全是稳定性问题,市场就是这样,化妆品可以无功但不能有过,果酸与视黄醇是两个随时可能炸窝的雷,我非常认同这类活性成分为主的产品存在于所谓的“特殊需求的功能性品牌或产品”中,供小众市场选择。

未来美白活性物和产品会是什么样的呢?

低浓度高效率是必须的,我在以前不止一次强调过这个理念,这意味着向皮肤中输入更少的化学物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美白类(和抗衰老类)产品在我个人的标准中是一种强介入类产品,有很大部分活性物至少需要进入到基底层,参与皮肤多个生理机制和相关代谢通路,因而介入后的安全性非常重要,回头看过去几十年的美白发展历程,需要较高浓度才能达到很好效果的β熊果苷和对苯二酚确实应该被淘汰了,特别是对苯二酚这种细胞毒性很强的东西,取而代之的像Nivitol™、Symwhite®377这类,Decapeptide-12/Lumixyl™这种肽类化合物添加量甚至只需要0.01%即可。

活性物要更加稳定以更好的实现产品化,最近有个朋友在责难理肤泉添加了曲酸的Mela-D精华用到后面变色的厉害,那是曲酸被氧化的一个现象,曲酸、β熊果苷、鞣花酸等都具有这样的问题,作为平价产品的理肤泉是不可能在稳定工艺与相关研发上花大力气的(虽然也会不断进步),否则价格就不是现在这样了。曾经有一个国内的配方师对我咬牙切齿的说:“你不知道熊果苷有多难稳定!”我想这就是资生堂花大力气研发出来又把它灭掉的原因之一。新一代的4MSK、乙基VC、四氢木兰醇等更稳定,更容易做配方,更容易生产出稳定保质销售的产品。曲酸有没有更稳定的产品?有,花更多的钱买黛珂,比理肤泉稳定的多。

α熊果苷就比传统的β熊果苷在这两方面都具有优势,在体测试发现1%的α熊果苷可以比美7%的β熊果苷,而且稳定性极好,几乎无细胞毒性,配方上不需要如亚硫酸钠或亚硫酸氢钠等助剂帮助稳定。脱氧熊果苷也较β熊果苷有更好的稳定性,用量低且快速美白,细胞毒性也较小,但我个人认为α熊果苷在实际可用性上更好。在维他命C方面,美白产品中常用VCG,它也较精纯维他命C更加稳定且美白效果不俗,2%浓度效果就比较理想了。Dioic Acid双酸也是一种新的具有抑制酪胺酸酶功效的活性物,连续12周每天两次的在体测试发现1%的双酸和2%的对苯二酚效果相当,而双酸的化学稳定性显然更好,细胞毒性和刺激性也更小。

单一活性物具有更多元的功效也是美白成分需要关注的,比起单能的酪氨酸酶抑制剂,传明酸和传明酸十六烷基酯有更广泛的前途,它不仅可以抗炎性蛋白酶,还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和从源头抑制黑色素细胞的活性,虽然它单一功能都不是最强的,但具有一物多用的功效,所以欧美产品各种机制分别堆料的产品白起来确实快,而资生堂的美白产品配方看上去单薄且变化不大,不过坚持用下来,堆料的货未必拼得过资生堂某些产品,我认为得益于传明酸的多能与资生堂的工艺。

光甘草定也是一种多能美白活性物,可以抗炎、抗氧化并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对于已经黑化的皮肤美白,0.001%-1%浓度即可,防止皮肤黑化所需浓度更低。

温和还要再温和,果酸己然令不少人远观,而烟酰胺也存在一定的不耐受,Whitonyl®这种从红藻中提取的低聚糖或可以有所作为,它同样具有抑制黑色素转移的功效,还有海百合提取物。壬二酸用于美白也是应该慢慢淘汰掉的东西,需求浓度高且刺激性较大。

更新更环保的原料来源,比如GigaWhite、Alpha-Melight这类均强调天然提取,环保生产工艺的活性物,不仅更适合于天然有机产品寻找原料来源,在原料生产过程中也降低了环境污染,应对真正的末日思考,这似乎有更多现实的意义。

明年日本将继续带领着全世界的美白产品更新,不仅是活性成分,包括产品各个方面,都值得中国企业学习,未来应该看到更多中国企业,给出自主的创新成果,希望再过30年,这份编年有更多中国的名字。

Merry Beautiful Life 2012

0
0

我现在对保养品的认知回归于清洁保湿是必须的,其它功效性诉求包括防晒、美白、延缓衰老与改善老化痕迹、改善痤疮等,在实际应用层面都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以现在的科学技术,只能为化妆品在功能性上提供了有限的可能,无法完全肯定或否定,涂抹就是笔糊涂账,只能从自己认知的范围内选择相对有用的!

花钱买些贵的产品可以享受更好的用感,在功效不确切的情况下这成了必要。有些产品不在我的选择之列,如海蓝之谜精华乳霜、SK-II青春焕采雪融霜、AQ珍萃精颜绮迹面霜、资生堂百优全新优效焕肤乳霜等,不表示我不认同这些产品,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今化妆品在工艺上的一个卓越高度。

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与温和的产品,保养品本身也非必须品。如果一定要我对保养提出什么建议——能少用就别多用。如果目前的护理方案是稳定和有效的,不要轻易换产品,皮肤出现问题不要求助于任何化妆品,去看医生。适用于敏感、痤疮等问题皮肤的化妆品和任何所谓替代疗法产品都不可作治疗使用,药品亦不可作为化妆品日常使用,任何涂抹产品都无法实现医学美容达到的效果。


洁面:
Boots No7 Beautiful Skin Foaming Cleanser(各类肤质)
清新清洁
只因为我不爱打泡,摩丝成了最适合偷懒的选择,我对洁面要求并不高,洗干净好冲淋就行,连续长期使用的产品会避开皂基类配方,新品Freeplus净润洗面霜也是可用的。

 

化妆水/中国制造:
双妹玉容液(干性肤质)
保湿加分
国货雷很多,最终我还是谨慎的对家化表示了信任。无酒精算是优点,保湿做的不错,比起一些质地稠厚但并不真正保湿的水,它表现要好的多,肤感拼不过日系高端,对中国制造来说已是一大进步。

 

精华:
Goldfaden MD Radical Difference(各类肤质/
SIRCUIT INFUSION-A Intensive Retinoid Serum(一般肤质)
简洁可行
无甚突破的抗氧化精华胜在温和,视黄醛产品小有新意,单独用理论上也都足够了,两款产品质地水薄,意味着叠加方便(如果一定需要的话),可以跟进各种修护、美白、紧实类产品,搭配不要搓泥即可。

 

保湿:
Dr.Ci:Labo Perfect Agest-DX Skin-Defense Formula(一般肤质)
Algenist Regenerative Anti-Aging Ultra Rich Cream(干性肌肤)
强化可能
日本医生大玩了一把,48种活性成分复合颇具实验性,接近乳液的肤感也不错;Algenist的新面霜加大了保湿力度,Alguronic Acid为核心的多效型产品,思路清晰又不复杂。两款面霜的基质都无偏倚,没有矿物油、酒精与极性合成酯。

 

防晒:
资生堂新艳阳夏臻效防晒乳SPF50+/PA+++(各类肤质)
Heliocare Advanced SPF 50 Fusion Gel/UVA(一般肤质)
防胜于修
防晒剂大同,拼工艺是必然,SuperVeil-UV 360宣称在皮沟和皮丘上都能均匀分散,虽然无法肯定,但如果资生堂做不好,世界上也没有哪个公司能做的更好了,若仍然觉得浮白,Heliocare有备无患。单纯肤感上,Allie和Biore等新品仍然是实用之选。

 

眼部:
EA Ceramide Capsules Daily Youth Restoring Eye Serum(各类肤质)
经典延续
眼部产品极度平庸的一年,这款产品无论是改了名字还是真的升级了配方,都成为不出错的选择,一款百搭的眼部产品,可以与其它精华或眼霜组合使用。新品EL的眼部修护露和L'oreal眼部小黑瓶可圈可点。

 

男士:
Lab Series MAX LS Light Moisture Lotion(油性/混合性)
一瓶多效
粗大的棒状容器中装入了EL集团很多成熟的技术和理念,100ml的容量也足,它实在太清爽了一些,还是讨喜大部分年轻男士和生活在南方的人。新品欧莱雅男士抗晒防护保湿露很适用。

 

面膜/眼膜:
泊美舒亚赋美胶原组合面膜(各类肤质)
满足消耗
各种无添加是值得表杨的,价格适中,难得没有卖噱头,从面膜材质到乳液配方都没有太多亮点,TU分开的设计比较可取,面膜的实际用感对得起价格。

 

头发/头皮:
Eucerin DermoCapillaire Hypertolerant Shampoo(各类头皮头发)
温和爽净
无香料很合我的意,好冲淋且不硅滑,不会令发丝粘腻,只是太不经用。为敏感头皮设计的,其实各类头皮都可以使用。新品Christophe Robin Masque régénérant适合毛燥长发进行专业护理。

 

身体:
John Masters Organics Cacao & Cupuacu Hand & Body Butter(各类肤质/
一管多用
称为万用膏更为合适,无水配方,一管子纯植物油混合,作为有机配方产品没有添加芳香精油,随便涂哪都适用,顺滑度很好且没有粘腻感。新品CeraVe SA Lotion适合敏感性皮肤和毛囊角质化的皮肤。

 

为美好加分:
Boots No7 Beautiful Skin Hot Cloth Cleanser(干性/敏感性)
Dr.Ci:Labo VC100 Pore White Lotion(各类肤质)
Mad Hippie Exfoliating Serum(油性/痤疮/老化/
Nature's Gates Borage Serum(各类肤质/
Dr Nick Lowe Super Light Skin Tone Perfector Cream(色素沉积)
skyn ICELAND White Cloud Spot Corrector(色素沉积)
Topix Replenix Sheer Physical Sunscreen Cream SPF 50(油性)
Trilogy Rosehip Oil Antioxidant+(干性肌肤/

太阳系攻略@混合交火

0
0

一年的最后,来8一下明年的防晒!

日本化妆品工业联合会决定使用新的ISO24442:2011在体测试UVA标示方法,允许对UVA的防护标示为PA++++(点击参考),厚生省2012年批准了这个方案并于2013年1月1日生效,PA++++对应的防护值为至少PPD16及以上,现在日系很多SFP50+的产品都能上到PA++++,不知道中国会不会跟进这项标准。

PA++++或PPD16+对欧洲产品来说多是普及标准,没什么可以唠叨的,SPF50+带圈圈UVA标识的都能达到这个指标,资生堂白色艳阳夏几年前推出的Urban Environment UV Protection也是这种产品,Allie、Anessa去年今年出的一些产品实际已经达到PPD16+了,2013年稍修改包装就可上市,其它品牌会推出全新的专门针对新标准的产品,撑场面的除了Tinosorb、Uvinul A Plus、ZnO这类重防UVA的防晒剂,还有就是配方工艺上会出现更多类似SuperVeil-UV 360的东西。

今年艳阳夏推出的臻效防晒乳SPF50+/PA+++应该也达到了PA++++,单纯从配方上看似乎就是一个堆料的防晒,但早在前年,这种思路的产品就出现在一些产品中,物理颗粒分散与化学防晒成膜复合使用,我称之为Hybrid Formula,并非单纯的物理或化学配方体系或各司侧重的配方。

以前我有个观点是说,物理防晒打底,后面加一个化学防晒,利用颗粒分散在皮肤上形成防护点阵,点阵间隙用化学防晒剂去填充,这样就在脸上成了一个理论上完整,低透光的膜层,现在这种混合配方产品一步实现了这种完整防护,新艳阳夏臻效防晒乳SPF50+/PA+++有较高浓度的ZnO,复合TiO2,同时又添加了OMC、OCR、PS-15、Tinosorb S、Uvinul A Plus,我想资生堂宣称SuperVeil-UV 360可以无死角防护,就是这种防晒剂密布又各有分工带来的结果。不再需要叠加两层不同的产品,叠加很难避免后续的产品影响前一层的成膜和分散,其实是一定会影响。

物理化学复合产品并不少见且有多年历史,理肤泉最出名的防晒产品就是以OMC + Mexoryl等复合基础上添加了一定量的TiO2,Boots的Soltan Once系列也是类似,这种配方依重化学滤光剂,颗粒反光只是一种补偿手段;也不同于OMC + ZnO这种配方,UVA/UVB防护分工。混合配方产品普遍提高了物理防晒颗粒的浓度,比如Allie Mineral Moist Gel,反光颗粒部分是9.52% ZnO,滤光部分是7.5% OMC + 2.5% Uvinul A Plus + 0.2% OCR,不管哪个组成单独提出来做一个防晒产品都够用了,Fasio Airy Shield UV Gel配方类似,Hybrid Formula理论目标达到一个滤光与反光并重,无论哪一部分对UVA/UVB的防护并重。

这种产品能做出较水薄的质地而且提高PPD值,不同于欧洲式防晒产品,为了提高PPD值会加重油腻感。混合配方为了让反光颗粒分散的更好,使用了新的颗粒分散液原料,除了膜剂还要强化分散的助剂,同时要添加大量化学滤光剂复合,这要考虑到整个体系的相容性,化学滤光剂多是极性合酯,处理不好反而导致防护效果减低,使用大量防晒剂同时又要做到水薄的质地,种种条件前提下,看着简单的堆料背后对配方的整体要求是很高的。

工艺方面,反光颗粒浓度较高,加之化学防晒剂和溶剂以及其它基质的问题,要做成涂改液或水凝露剂型,若处理的不好,颗粒可能会在溶液中成坨,象没和开的面糊糊,用过不好溶解的维他命C粉末会更容易理解那种感觉,物理防晒剂是粉体,不是溶解在产品的某个相中,是颗粒体分散悬浮,而ZnO颗粒分散本身并不好处理,与高浓度化学防晒剂和其它溶剂复合的时候要考虑很多问题,非常考验均质工艺以及稳定性,现有的这类产品只是个开始,以后会更加完善。

我确信2013年新防晒会有更多这种配方的产品出来,工艺也会有所改进,欧洲列强或许也会推出这类产品,包括BB霜,可能有人觉得BB霜不就是单纯的TiO2防护么,表面上只能看到这个INCI名词,而在配方中,可以用两到三种分散技术,不同颗粒大小的TiO2复合,也属于在肤感、防护效果和实用性方面力求多向平衡,虽然我不喜欢这类产品,但是对它的技术上还是肯定的。

添加了物理防晒颗粒的防晒发白可能无法避免,如果要透明再透明,这种产品不一定是好的选择。

太阳系攻略@生物加分

0
0

今年春天我订了Snowberry Everyday Broad Spectrum SPF 15/UVA 3 Star和Active Outdoor Broad Spectrum High Sun Protection SPF 30两款防晒,都是使用ZinClear技术的产品,到目前为止,只有这类物理防晒产品用起来不会囧死他人。

Snowberry品牌来自新西兰,理念上各种天然无添加,植物原生态(魔戒电影中New Zealand壮美山河带上花花草草的镜头灵异飞过脑海),SPF15这款是普通的日霜,适合每天使用,UVA防护力为3颗星,PPD大约是8;SPF30是新品,适用于脸和身体,官方未公布UVA防护指数。两款产品使用的均是在甘油三酯中分散小颗粒氧化锌的ZinClear IM50 CCT,过去几年我用过Sircuit Skin和DermaQuest使用ZinClear技术的防晒也是这种原料,透明度确实还好,抹很多也不会明显泛白,只有特别光源下仔细看会看到有点白迹,可以忽略。

Snowberry Everyday Broad Spectrum SPF 15比较吸引我的地方是除了用传统的紫外线反射颗粒保证防护力,还添加了多种可能性的“生物防晒剂”——Helioguard 365、DN-Age、Tego Galanga、Dermotec UV、Tocobiol SF,这种配方思路也同Sircuit Skin和DermaQuest,物理颗粒是基础,刚性的,防晒产品的底线原则,复合生物防晒剂提供了多种额外可能性保护,我非常喜欢这种风格的产品,如同物理化学混合配方的防晒一样,“生物防晒剂”现在虽然还不能取代传统防晒剂,但它是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

Helioguard 365本身是一种出色的紫外线吸收剂,不同于1789、Tinosorb这种化学合成酯,它提取自红藻Porphyra Umbilicalis,天然有机品牌最能接受这种原料来源,吸收300-350nm波段的UVA II,添加量不需要太高,化学性质稳定,Sircuit Skin Sol-Avert SPF30中也使用了,这也是我前年把最佳防晒给它的一个小小原因;Tego Galanga是一种天然的肉桂酸酯,和OMC功效类似,可以认为它就是提取自Kaempferia Galanga的OMC,吸收280-320波段的UVB,峰值和波段都与OMC类似;Dermotec UV的化学名是Ethyl Ferulate,吸收UVB与UVA II波段,峰值为324nm,对UVA和UVB都能提供良好的防护力;Tocobiol SF来自太阳花油,含有αβγδ四种天然结构的生育酚复合,可以减少紫外线造成的炎症;DN-Age就是翅荚决明叶提取物,欧娘娘家多款防晒产品中都有使用,理论上用于减少DNA结构损伤。

可以说Snowberry SPF15这款日霜,是一个打擦边球的Hybrid Formula,这些“生物防晒剂”并不像光解酶或拟南芥提取物那样,以激活细胞自身的某种机制对抗DNA伤害,而是一些直接可以吸收特定紫外线波长的物质,当然这款产品中还添加了多种抗氧化成分复合,以实现理论上的全方位的保护。SPF 30那款加大了ZinClear的浓度,对应的减少了一些“生物防晒剂”,保留了DN-Age等。

可作为“生物防晒剂”的物质种类繁多,类黄酮中的木犀草素、芹菜素、黄芩苷等对UVA和UVB都有极强的防护力,酚酸类的咖啡酸和绿原酸也具有这种功效,类菌胞素氨基酸也是代表,Helioguard 365就属于这种物质,多来自于海洋生物,有些物质的防护力还挺强,对于孕育生命的海洋和大自然,除了知道La Mer和Sisley,还应该记得这些来自海洋和植物中的防晒剂,它们代表着未来。

紫外线滤光剂和颗粒反射剂为防晒产品提供了刚性的可行性,但是问题也很突出,防晒产品算是各类护肤品中最不好“用”的,通常是多种不舒服,搓泥浮白倒拨干油亮粘腻骚痒沾灰薰眼,涂抹了防晒的部位还不能去反复触碰,怕影响成膜分散等。一个产品中添加了百分之十几至二十几油溶性气味不佳又不丝滑清爽的合成酯或粉体,就算工艺做上火星都舒服不到哪去,用感是最影响防晒为大众接受的一个原因,所以我现在对防晒的建议是,愿意用就用,不愿意用就选择其它物理保护措施,涂抹的防晒产品也非必须,太阳镜、口罩、太阳帽、太阳伞、围巾都可以帮助阻挡紫外线,头发留长点也能挡些阳光。

生物防晒剂为防晒产品在刚性的可行性之外提供了一些弹性的可能性,有些防护效果并不确切,只是有可能,目前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帮助减少紫外线伤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防晒产品对防晒剂的硬需求,这或许会让产品的肤感稍微好一些。

PS:防晒霜中只使用纯氧化锌颗粒为硬防护的产品,可能会因氧化锌的颗粒大小、工艺、分散以及氧化锌本身的反光率问题,不能达到理想的防护力,反复多层涂抹或与其它产品叠加或许是更加理想的方案。与二氧化钛或其它紫外线滤光剂复配仍是最理想的配方原则。

此观点不代表我肯定任何相关产品的功效,所有涂抹类产品在功能实现方面仅提供了有限的可能性。

Viewing all 5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Latest Images